新浪新闻App推“热点的力量”:媒体社会责任与内容品质的坚守
实际上,这6张海报的主人公代表的是一个规模庞大至数以亿计的用户群体。据QuestMobile统计,截至2019年6月,新浪新闻App月活用户规模破亿,实现连续14个季度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6年,易观统计的数据显示,资讯信息分发市场算法推送的内容占比超过50%。这意味着资讯平台对内容审核、推荐的工作由人工迈向算法时代。
与前文提到的海报一致,专题内资讯标题旁同样有热度标识,哪篇报道最受用户关注互动更多,一目了解。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别,实际上都是各平台热点运营能力高低的体现。从门户过渡到移动资讯平台,新浪新闻App的专业素养一直都是优势,也是基础。
为保证内容质量,源头上新浪新闻实现了央级媒体的全覆盖,另与3000多家主流媒体深入合作,自媒体平台还吸引了3.8万头部创作者入驻。
新浪新闻相较于前两者,给用户最直观的感受是更加聚合,更加全面。新浪新闻在“巴黎圣母院大火”专题下设置了“焦点关注”、“重建计划”、“起火原因”、“大火扑灭”、“各方反应”、“舆论声音”和“热门评论”7个栏目。
不断发现和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中,用户阅读体验提升,对平台的忠诚度提升,进而形成打开新浪新闻App看热点的习惯。
有心的用户应该已经发现,在新浪新闻App内搜索资讯,结果列表中会呈现相关的微博内容。得益于生态打通,新浪新闻与微博在数据、账号、内容实现双平台资源共享,微博“社会晴雨表”的属性可让新浪新闻清晰地掌握全网用户对某一热点的关注度高低,便于监测热点走向。这也就是新浪新闻的鹰眼系统,如鹰眼一般发现海量资讯下的潜在热点,而后进行人工审核等后续操作。
另一方面是自身的“厚积”。对内容品质的严格把控、技术基本功的修炼以及团队专业能力的提升,新浪新闻过去多年来做的都是慢功夫。
打开某个固定的App刷新闻,用户的阅读习惯是如何形成的?简单对比下几款新闻资讯App在同一内容的报道上的异同,或许就能窥得一二。
移动互联网整体流量红利触顶,新闻资讯领域算法分发当道,新浪新闻App的逆势增长莫非是受“热点的力量”推动?
数据显示,新浪新闻App一二线元以上手机的用户达到了37.25%。高净值用户聚集,正是出于对新浪新闻内容品质的认可。越来越多的认可,最终促成“薄发”。
增长的另一大背景是移动互联网红利触顶,进入存量时代。QuestMobile在《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半年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移动互联网月度活跃设备规模触顶11.4亿,2019年Q2用户单季度内下降193万。
专题之外,还有用户自行创建的相关话题,比如“巴黎圣母院大火 数百年古迹焚毁”线万阅读。在形式上,除了文章,腾讯新闻App还为用户提供视频、动态、小视频等相关内容。
近日,新浪新闻App“热点的力量”系列海报出街,在圈内外引起一阵热议。通过用户场景的代入,新浪新闻展示了普通用户生活因新闻热点发生的改变。
众所周知,算法推荐的一大特征是投其所好。即根据点击、停留时长等动作判断用户阅读兴趣所在,针对性地进行推荐。这种操作利于平台提升用户粘性等各项指标,但是对于用户而言,接触的内容面会不停收窄。比如用户喜欢汽车,点开App首页十之八九都是汽车相关的内容,因为系统已经把其他领域的内容替用户挡在门外。
双重夹击之下仍能逆势向上,并且达成破亿的小目标,新浪新闻App的“薄发”主要可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
以今年上半年的热点“巴黎圣母院大火”为例,看目前排名前三的腾讯新闻、今日头条和新浪新闻各自的表现:
一方面是行业之变。虽然经历着算法填喂的狂欢,但用户对于内容本身的价值的追求从未变过,且呼声日渐走高。这对于算法+人工两条腿走路的平台来说是一利好,今日头条在算法推荐弊端显现之后也公开表示要加强人工编辑团队建设,扩充团队规模。
前文有提,算法推荐与人工推荐的分水岭出现在2016年,但从2016年至今,新浪新闻已经连续14个季度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这两条线在时间维度上恰好平行,也就是说,即便算法当道,也没能阻碍新浪新闻的前进。
今日头条2012年上线,早前几年间,新浪新闻的增长势头被一众主打算法平台盖过,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其实不只是新浪新闻,算法推荐平台的崛起可以说是冲击了所有的老牌资讯平台。
腾讯新闻,有月活跃用户规模超10亿的微信作为流量母体,背靠大树好乘凉,排在榜首也是情理之中。而反过来,腾讯新闻也必须对庞大的用户群体负责。
同时,资讯平台近几年过度推崇算法还导致低质量内容盛行,内容生态受创。越来越多的用户意识到这些弊端,注意力开始逐渐转移。
这种分割安排,一来可让用户高效地了解热点事件,用户关注起火原因,只需点击对应栏目;二来让各界声音都得到展示。在起火原因、重建计划等热点关键报道上,新浪新闻倾向于更权威的央视、澎湃新闻、新华社、新京报等机构媒体。同时,专题也涵盖了有地球日报、长安剑、知事等自媒体的发声,以及各路网友的评论。
物价、税收、升学、住房......海报上六条新闻的落点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吸引了用户的高度关注,这样的新闻便是“热点”。
今日头条,资讯平台中主打算法推荐的典型代表,其起家就是基于个性化的推荐引擎技术,一路快速崛起。势头猛、流量大,平台吸引来诸多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入驻。但由于自身不参与内容生产,并且缺少久经沙场的编辑团队,在面对需要人工参与的热点事件时,今日头条往往无法形成完整有效的专题报道。
在标题旁,新浪新闻用“小火苗”的图标注明本条新闻热度,同时,火苗旁还会有评论数值显示,用以辅助用户了解新闻热议情况。例如,车厘子价格上涨的新闻评论为33258,“双创”税收优惠这条评论为5932。现在打开新浪新闻App,可见用户较为关心的热点有中国女排三连胜、中秋档票房近8亿等等。
资讯平台的价值由此体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用资讯服务生活,通过对热点事件的报道与传播把国家与小家、社会与个人紧紧相连。回想此前,算法横行,流量至上,媒体的社会责任似乎有被遗忘的风险。所以,熊出墨请注意认为,新浪新闻上述系列海报目的在于呼吁资讯平台价值回归。
如今,新浪新闻对于热点的运营能力,以及对用户阅读需求的洞察与满足,在“专题”这一报道形式之外又添了不少创新。例如App内为用户打造要闻频道,帮助用户快速了解当天热点新闻和重大事件,筛选优质且有价值的事件解读,提供内容增量。
热点可能促创业青年就此成就一番事业,创业扶持政策发布,刘小普、王亮、于悦洋三位创业者重燃创业激情;能让北漂青年实现“车厘子自由”,董阿姨看到车厘子涨价,在家里买了十斤给北漂的女儿寄了过去;甚至还能改写一群人的命运,北京同心实验学校校长沈金花看到流动儿童上学难的报道,决定投身公益教育......
面对以上问题,每个人都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虽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言,但是新闻、热点能够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却着实具体可感。
在今日头条App内搜索“巴黎圣母院大火”,可得到多篇相关资讯以及小视频、图片、视频、问答、微头条等内容。但是,用户无法在今日头条找到系统性梳理后的专题。相关话题下,仅有微头条、视频、小视频三种形式的内容。
腾讯新闻App内,“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专题共分为4个栏目,“最新消息”、“各方评论”、“文明之殇”和“背后历史”,每个栏目下有5篇文章。20篇文章中,2篇为澎湃新闻发出,1篇为界面新闻发出,其余均是自媒体所发。
内容池的修建是有料可看的基础,再辅之以优秀的工具,则能精准、高效地找出热点并第一时间推送给用户。
作为昔日的四大门户之一,腾讯在内容的深度报道和转读报道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和传承。比如,与传统媒体机构的合作、版权采购和保护工作都较为积极。另外,在算法推荐的同时保留了人工编辑。“露露事件”给腾讯的内容生态敲了一次警钟之后,其对待内容的态度无疑变得更加谨慎。
新浪新闻还有云剪系统、智能写作等技术,共同赋能采、编、审、播全流程。热点事件爆发,保证5秒发出热点新闻,5-10分钟搭建专题上线,横向全景化与纵向全程化报道事件全貌。
回到那6张海报,热点是否有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讯平台运营热点能力的高低。这也是平台竞争壁垒所在。而能力源于一点一滴的积累,非一日之功。慢慢来,比较快,对于新浪新闻而言,破亿或许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QuestMobile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新浪新闻App月活跃用户规模破亿,同比增长9.73%;日活跃用户规模达3622万,同比增长21.71%。凭此规模,新浪新闻在业内位居第三。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其连续高速增长的第14个季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