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0-3-23 02:52:42

传承400年菜刀“削铁如泥”

  邵家人打制的高密菜刀色泽黑蓝,用锰钢制作,又称夹钢刀。当时人们采用的是人工锻打的传统工艺,主要工具是火炉、风箱、砧子、锤子、凿子、剪刀、磨石等 。邵泽忠说,一盘炉一般要4个人操作,即掌钳、打头锤、打旁锤、拉风箱各一人,掌钳的是主要技术人员。主要原料是熟铁和钢,燃料用黑山煤。
  目前,高密菜刀发展为锰钢和铬钢黑白两大类,有厨房用的直角大刀、圆角大刀、切骨刀等系列刀具;也有日常切水果用的大刀、小刀、直把刀等 ,有十几个品种的系列产品。作为民间传统制作工艺 ,“邵铁匠”菜刀在2007年被列入高密民间艺术瑰宝,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老字号,2010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堪称“高密一绝”。
  据了解,高密菜刀的工艺流程包括将熟铁打成毛坯、开凿夹钢、熟火、开片、接信子、剪毛坯、粗开刃、淬火、水磨刃、上把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分工。要使刀刃不卷不崩,锋利耐用,主要由淬火决定。其中,打造工序中的夹钢、淬火是高密菜刀制作技艺的关键,要使刀刃不卷不崩,锋利耐用,全由淬火决定,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 ,适可而止,这就是历代邵家人在制作菜刀工艺过程中所领会到的精髓所在。老辈的高密人都称赞邵家人打制的菜刀:“背厚刃薄,使到老不用磨”。
  说到轻便,邵家刀还有一个“轻刀快马”的典故,邵家老一辈的邵福隆先生当年打制好刀具牵着驴子到胶州赶集销售,在经过胶河的时候,由于水流湍急,驴子身上驮着的刀具掉入水中。按常理说刀具应该沉到了水底,但邵家刀独特的工艺,刀具都被水冲到了胶河的下游。又因刀身上刻有邵福隆三个字,下游的百姓都知道邵家刀的美名,将丢失的刀具归还到邵福隆先生的手中。
  用菜刀轻轻一削,拿在手中的纸就被划开了。高密打制菜刀技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名扬江北,享誉关东内外,是名副其实的高密特产、老字号。高密夏庄、姜庄、张鲁集等地,部分打刀的刀匠逐渐建立了刀铺,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传承,几乎人人都能打制菜刀,代代相传。姜庄十里堡邵家刀老辈传人邵福隆号称“刀子邵”,是享有盛名的刀匠,除了“刀子邵”,还有“铁匠张”。记者走访邵家刀的传人邵泽忠对高密菜刀做了进一步了解。......
  据邵泽忠介绍,邵家祖辈以经营打制菜刀、镰刀等刃子活儿为生。“从17岁起就开始从事制刀了,到现在已经30个年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高密菜刀从单一的黑菜刀发展为锰钢和铬钢黑白两大类。
  在工艺上,高密菜刀的祖传格言是:“铜薄响,铁薄快”。因此,“邵铁匠”菜刀就很注重这些方面。邵家人打制的菜刀一般刀身长在20厘米左右,宽10厘米上下,背厚,身薄,刃锋。刀身宁轻勿重,已达顺手、轻便之效果。
  “能切大,能切小,一切切到海南岛;能切粗,能切细,一切切到意大利……”这是一段在高密市姜庄镇十里堡流传的关于高密菜刀的顺口溜。高密菜刀的代表之一邵家刀的第十代传人邵泽忠告诉记者,高密菜刀具有刀背厚,刀身薄,刀刃锋利的特点,能砍断筷子粗细的铁条,并且刀刃一如既往锋利。一张纸用菜刀轻轻一下就被划开。正是真材实料的技艺,造就了高密菜刀的辉煌。
  邵泽忠告诉记者,手工打制刀具每天只能出产4把,费时费力。在继续传承老手艺的基础上,邵泽忠于上世纪90年代初新上了空气锤、电动砂轮和水磨轮等工具,制刀工艺发展到半机械化水平,每天能生产几百把菜刀。1998年 ,邵泽忠又投资将磨刀机、开刃机 、抛光机等现代化生产设备引入自己的工厂,步入了机械化生产阶段,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产品销往北京、河南、河北、山西、湖北等地。同时还出口欧美一些国家,将高密菜刀推向了世界。
  高密打制菜刀技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名扬江北,享誉关东内外,是名副其实的高密特产、老字号。高密夏庄、姜庄、张鲁集等地 ,部分打刀的刀匠逐渐建立了刀铺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传承,几乎人人都能打制菜刀,代代相传。姜庄十里堡邵家刀老辈传人邵福隆号称“刀子邵”,是享有盛名的刀匠,除了“刀子邵”,还有“铁匠张”。记者走访邵家刀的传人邵泽忠对高密菜刀做了进一步了解。

-糖醋姑娘 发表于 2020-4-7 01:51:22

沙发!沙发!沙发!

孤城凉梦 发表于 2020-4-25 18:55:52

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献丑丶 发表于 2020-5-15 10:22:23

本宫准楼下的继续跟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承400年菜刀“削铁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