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方小戏声动齐鲁
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了地方小戏的濒危状况,保护工作便迫在眉睫。首先做的便是资料的整理挖掘工作,对四平调老艺人的档案进行穷尽式的录制和静态保护。在这个基础上发现他们这些老艺人积极性特别高,其中还有国家级、省级传承人,此后我们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推出《蝶变之路从花鼓戏到四平调》的项目,活态演绎出四平调剧种的发展历程,当时就以一个小剧种的复兴之路为主题被许多媒体报道。郭学东说。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一直以来,戏曲都是群众基础广泛的艺术形式,在高亢悠扬的声腔中演绎生活。这其中,以短小精悍、乡音质朴为特点的地方小戏在乡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如今一些流传范围不是很广的地方小戏只能在保护中寻求复兴之路。
据了解,山东的本土剧种有30种,其中既包含像吕剧、山东梆子等大家比较熟悉的剧种,也有很多地方小戏,如两夹弦、五音戏等。尽管地方小戏流传范围并不广泛,但在省内的很多地方,小戏的由来也与诸多剧种关系密切。
目前院团正式的编制是40人,加上一些临时演员和乐队成员能达到50人。院团现在的行当和乐队都是非常齐全的,从五六十岁一直到二十岁左右的演员都有,分出了明显的三个梯队,每个梯队都有非常好的角儿。郭学东介绍,院团目前常年演出在500场左右,几乎天天演出,有时候一天表演两场。
如今,伴随着省艺术研究院三位一体地方濒危剧种保护模式的推进,这些问题正逐步解决,剧种和剧团也得以重获新生。对地方小戏四平调而言,院团的恢复也是剧种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2016年,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与当地对接后,当地政府开始筹建金乡四平调院团,经过几年的发展,院团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济宁金乡是一个戏曲和曲艺之乡,曲艺方面有山东琴书、山东落子、山东渔鼓和花鼓等多种形式,戏曲方面有两夹弦、柳子戏、四平调等,还有比较稀有的剧种坠子戏。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非遗所所长郭学东介绍,当地的剧种四平调是花鼓系统的一个戏曲曲种,在山东花鼓系统现在有10个剧种,比如一勾勾、两夹弦、四平调、四音戏、五音戏、柳琴戏、柳腔、茂腔、周姑戏等剧种都是从花鼓发展而来。从这一个小剧种的发展其实就能映射出整个花鼓系统的发展规律。
院团是地方剧种、曲种发展的基础,剧种的传承更离不开演员。演出人员老化、后备力量不足、经费不足、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些曾经都是阻碍地方院团发展的因素,也正因如此,山东的很多地方小戏在岁月变迁中逐渐萎缩。
从几年前的非常态化到如今的天天演出,郭学东真切地感受到了金乡四平调院团的变化。这几年确实明显感觉到院团的发展比之前好很多。比如现在当地每年都会举办乡镇地方戏展演,这期间各个乡镇拿出来展示的东西不一样,我几乎每年都多次到当地去,发现不仅展演特别有意思,而且现场氛围特别活跃,乡亲们都赶过来看。郭学东感叹,院团恢复了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抓手。不仅演出场次多,惠民演出下乡基本上每个乡镇都要去到,而且演员、剧种在当地的知名度包括老百姓的现场感受都是非常好的。
尽管四平调的发展意义深远,但彼时当地的保护和传承情况并不乐观。金乡当时保护得比较弱,当时的院团是业余的,演员也比较少,由过去唱四平调的几个老演员组成,偶尔组个班,有季节性的演出,没有形成常态化。此外,行当和乐队也不齐全。郭学东回忆,彼时是2015年,尽管当地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但项目多基础厚。基于此,对当地地方小戏四平调的保护提上了日程。
此外,关于四平调剧种的纪录片打造,也将在此前制作的基础上进行提升。纪录片要有不同的视角和代入感,同时把所有的学术成果转化进去。郭学东说,这个片子做出来以后,不光是一个简单的宣传片,而是可以独立成片,成为一个人文纪录片。此外,纪录片和理论专著都将于今年年内完成。今年计划携《鸡黍之约》到济南参加汇报演出,首演完之后纪录片也会很快出来,理论专著也将于5月份收稿,今年年底前出版。
三位一体指的是一台剧目、一部理论著作、一部纪录片,让地方小戏通过静态的记录结合动态的展示传承下来。自保护模式启动以来,地方小戏大弦子戏、蛤蟆嗡、两夹弦均已完成,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也以这些成功经验为基础,从实操性等方面不断丰富三位一体这种模式,并创新四平调的保护模式。
http://www.readmeok.com/upimg/张骞4/0000000000000000444/1/70000076.jpg
地方小戏四平调的发展其实正是三位一体山东濒危地方剧种保护模式落地后所见的成效,也是成功挽救濒危小戏的一个缩影。从2014年起,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首创的以三位一体为核心的山东濒危地方剧种保护模式应运而生,主要针对濒临灭绝的地方小戏进行保护,以此让戏曲重新焕发光彩。
郭学东介绍,对四平调这一剧种的剧目打造自去年5月开始启动。以前其他剧种的三位一体保护几乎都是对原有剧目的经典恢复,四平调这个项目完全是新创的历史剧目,项目组根据非遗鸡黍之约的故事,结合当地打造诚信之乡的背景,在尊重历史的情况下打造了一个大型剧目《鸡黍之约》。
其实不只是四平调,在金乡当地,几乎每一个乡镇都有一个比较好的非遗项目,比如说戏曲、曲艺,也包括传说等不同的门类。由此,郭学东建议一个村以一个文化项目为抓手,以此来维系乡情和发展地方文化。这种一乡一艺的原生态保护模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剧种的起源地这样一个小地方进行深度的、原生态的保护,这是非遗的根本保护方式。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首创的三位一体山东濒危地方剧种保护模式自2014年推出以来,先后挽救了大弦子戏、蛤蟆嗡和两夹弦等剧种。今年,四平调项目的三位一体保护也将完成,对临朐周姑戏的保护也已提上日程。与此同时,地方小戏得以重获新生,根植民间的乡土之音也将再度唱响。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许倩
随着对不同剧种保护的持续推进,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也将在创新中挽救更多地方剧种。目前,对临朐周姑戏的保护也已提上日程。自去年12月项目启动后,具体的保护方案也已基本成型。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名人和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个新剧目,目前已经初步确定。郭学东说。
把沙发带走。 回个帖子,下班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