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潍坊高密茂腔。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茂腔是风行于胶东地域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奇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重的地方特色深受本地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传奇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鼓子,听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拍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普遍传播于山东半岛一带,传播过程中接收当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构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肘鼓子调,也可懂得为当地风行的肘鼓子调。《辞海》艺术分册载:“茂腔约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在民间小唱‘周姑子’的根本上,接收了柳琴戏的音乐曲和谐伴吹打器而构成。”把女腔尾音翻高八度演唱,群众称之谓“打冒”,因而又称“冒肘鼓”,此后谐其音称之谓茂腔。其特点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乡土头土脑息浓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曾有民谣唱到:“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俗称“拴妻子橛子戏”。
高密茂腔剧团的前身是蔡家庄茂腔剧团。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胶济铁路蔡家庄站驻扎着一支民团步队,司令蔡进康尤好茂腔,便将活跃在昌邑南乡高阳一带的茂腔演员组织起来,成立起了一个茂腔剧团,剧社就设在蔡家庄,他的台柱子是昌邑大庄村的焦桂英,焦桂英生于1927年,她从小对茂腔就有着出格的爱好,旁人唱歌唱戏她一听就会。七岁那年就迷上了戏,其时村里表演的《狮子楼》、《小姑贤》等戏,她听一遍就能学会了,看戏回家后就能全数唱下来。十多岁时已经会了好几出戏,劳动的时候她一边干活一边哼唱,不唱就觉着闷得慌,一唱就感应很利落索性,虽然家里缺吃少穿,一唱起戏来她什么都忘了。
由高密茂腔剧团表演的现代戏《盼儿记》曾于1990年应邀晋京表演,颇受好评。2006年5月,高密茂腔被国务院发布为第一批政府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评为“协调高密十个亮点”之一。和高密三绝一路称为“高密四宝”。
人们把蔡家庄茂腔剧团称之为焦桂英茂腔剧团,把听蔡家庄茂腔剧团的戏称之为听焦桂英的戏。相隔10多里的朱阳村,每年请焦桂英演戏几十场,其时有个顺口溜说:朱阳街(2000多口人的集镇)唱戏,不费吹灰之力;凰瑞埠(1000口人)唱戏,犯了商议;石牛庙(300口人,就是我的老家了)唱戏,剧团到了东南坡,吵子吵到大街上。说到底请剧团唱戏要破费,一是村民摊派管饭,二是摊派凑钱,小村子承担就有点沉了,但人们乃至乐此不疲,该请乃至请,该唱乃至唱。解放后,蔡家庄茂腔剧团进了高密城,乃至经常到昌南表演,一曲到文革,大约停了10年。1980年夏历9月12日朱阳山会,恢复表演的高密茂腔剧团连续唱了3天,看戏的是人山人海,在我的回忆里,表演的剧目有《杨八姐游春》、《罗衫记》等,其时在昌邑塔耳堡镇干通信报道员我还写了一篇《欢送剧团下乡来》的文章,《公共日报》以读者来信的形式登载在了11月14日第三版上。之后,我取高密茂腔剧团还有过几回交往,1983年塔耳堡盖起了影剧院,第一场戏是请的高密剧团。
焦桂英的名字在高密城乡及周边地域广为传播,本地群众赠名“风流旦”、“戏母子”。昔时高密四乡的群众有这么一个顺口溜:“豁上不吃饭,看看风流旦;豁上不出工,看看焦桂英。”能够想见焦桂英的艺术魅力。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990年代后,跟着电视的普及,戏剧日渐萧条,但高密一曲苦守者茂腔这块阵地,传闻,这几年高密还办起了茂腔学校,培育茂腔演员,传承茂腔。在此祝福高密茂腔这一胶东之花经久弥香,发扬光大。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看到0回复的主题马上点开,粘贴复制要一气呵成,这就像开车,要油离配合。最后要有坚强的抗压能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