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漫行潍坊漫话高密
聂家庄泥塑,是一种陈旧的民间艺术,相传始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2012年入选第四批政府级非遗项目。聂家庄泥塑采用本地的黄冈泥做泥坯子,这种泥又纯又黏,捏出的泥塑不竭不裂,泥胚捏好造型,刷上白粉,装上哨子,连好身子,再用加了油的颜料涂色,便可长久保管。聂家庄泥塑的特点是造型憨朴,着色浓艳,因兼具“形、色、声、动”,在全国泥塑中别具一格。此中代表性造型“叫虎”,也就是本文开始提到的“泥老虎”,是最常见也是最受喜爱的泥塑做品,其造型鲜艳可掬,又不失威风凛凛,内部为空心布局,腰部用牛皮连接,内置芦苇制成的哨子,所以用手拉合会有啸声发出,“叫虎”也因而得名。行程第一站,我们先来到高密市姜庄镇,走进吕氏扑灰年画传习所,拜访高密扑灰年画政府级代表性传承人——吕蓁立。吕蓁立,
带着这些猎奇,8月12日,我有幸参加潍坊市第二届市民文化节“千里漫行话潍坊”体验团,一起走进高密,看望本地非遗文化传承人,深度了解、参观高密的扑灰年画、泥塑,以及莫言旧居。
长大后对高密最深的印象,则是由于莫言的成名。做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莫言既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我们潍坊和高密的骄傲。高密平安乡,究竟是个什么样的风土人情,成绩了莫言笔下的《红高粱》?这位让世界为之喝采的文化名人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的?
行程最初一站是高密东北乡平安庄,也是此行大师最等候的沉头戏——莫言旧居。取之前看望几位非遗文化传承人不一样,这里是自在参观。于是乎,或三两成群,或独自品尝,大师散开来各自行动。
下车后沿着小路没走多远就看到了莫言旧居的指示牌,从外面看,就是一座很是普通的农家宅院,若不是大门上写着“莫言旧居”四个字,断不会想到这里曾居住过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参观完吕氏扑灰年画,活动组又来到同样也是中国扑灰年画世家的石家画堂,潍坊市级非遗文化传承人石建庭也为大师做了细致地讲解和创做展现。
出得屋来,院子里有莫言简介、创做年表和发表做品。华而不实以至有些简陋的农家宅院,因这位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文人,而变得热闹荣光起来,大师纷纷拍照留念,恨不能多带点文化气味回家,为此行划上完美的句号。
在工做室,大师自在参观部门扑灰年画精品画做,吕蓁立老师为大师细致介绍了扑灰年画的汗青、传承取制做工艺。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陈旧画种,始见于明代,盛行于清代,手艺均为家传,目前我国仅在高密存有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分布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扑灰年画是一种扑灰起稿,继以手绘,半印半画的年画。内容多以仕女、胖娃、戏曲人物、神话故事、山水花草为题材,风格明快,以色代墨,写意味浓,是世界上独特的画种,被誉为“中国一绝”。
行程第二站,是参观高密四绝之一的“聂家庄泥塑”,也是儿时回忆中泥老虎的出产地。
莫言旧居始建于1912年,1966年翻修过一次,1955年到1976年,莫言从出生到从军分开,在这里糊口了约22年,后来陆连续续也回来住过。房屋共五间约60平米,是土坯和茅草混合建筑,东二间是叔叔婶婶居室,东一间是爷爷奶奶居室,爷爷奶奶搬走后莫言便在此成婚生子,西一间是爸爸妈妈居室,莫言兄妹四人皆出生于此,西二间为仓库。老宅里光线暗淡,摆放着收音机、镜子、小推车、筐子等简单几个旧物件,以及莫言上学、参军和《红高粱》拍摄时的照片。
据闻聂家庄泥塑政府级非遗文化传承人聂希蔚今日得闲,大师兴致勃勃地登门拜访。80多岁的聂希蔚白叟穿戴背心、摇着蒲扇,很随和地取大师畅谈,但现场创做起来却敷衍了事,极其仔细。伙伴们纷纷挑选采办喜爱的泥塑做品,请白叟家题字盖印。聂家庄泥塑虽然出名,价位却不高,小的仅需十几元,大点的几十元到百元不等,实在不失为经济实惠又寓意美好的捐赠佳品。
对高密最后的印象,源于儿时的回忆。每逢过年庙会,摊贩上就会摆出大大小小造型类似、神态却不完全不异的泥老虎,前后一合,还会发出“吼、吼”的叫声,真是又好玩又好看。爷爷家里摆着一对,平时只让看不让动,所以每次看到叫卖的,还是会不由得去摸摸、去碰碰,也慢慢记住了泥老虎是潍坊高密的特产。
扑灰年画的“扑灰”究竟何意?吕蓁立老师现场亲身做画展现,答疑解惑,让大师对扑灰年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本来,所谓扑灰,是指用柳枝烧成灰(炭条)、毛笔描线做底版,再用白纸拓印,一稿可拓多张。扑灰后的画稿还要颠末补稿、敷彩、描金等多道工序,才能真正达成。
聂家庄4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城市捏泥巴,又被称为“泥巴村”。聂家庄泥塑传承人聂臣希向大师很是详尽地介绍了泥塑的选材、制做、工艺流程、汗青及发展示状。为了满足大师的猎奇心和求知欲,聂臣希还特地带我们到其家中的工做室,进行现场雕塑、绘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