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9-4-23 10:50:19

新闻的品质:见人见事见观点刍议

  其次,有些自媒体文章为吸引眼球,往往以虚构的故事或者标新立异的观点出现。这类信息通常具有虚张声势、以假乱真、真假难辨等特点,在三四线城市、中老年群体中往往更容易传播扩散。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县级融媒体中心等都应该挖掘更多来自基层的、真实的、有品质的报道。在具体的人物故事、新闻事件中表达观点、传递时代品质更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也更易于形成传播力,从而更能产生有效有力的引导。“要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教育引导群众,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这段讲话,也是对新闻工作要采写更多有品质的新闻、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的生动阐释。
  新华社今年“新春走基层”专栏播发的《班彦村“冬天最幸福的事”:用上“电热炕” 告别煤烟味》,讲述了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村民,2016年年末搬迁到异地扶贫新村后,在今年春节用上了“电热炕”的故事。
  4月1日,北京市政府债券将登陆北京地区的银行柜台,北京市民届时可在工行、农行等银行柜台和电子渠道认购。
  这条新闻的发现与捕捉是记者深入基层、锤炼“脚力”寻找好故事,锤炼“眼力、用细节呈现好故事的结晶。深入践行“四力”,新闻报道来自生活,新闻才会更有“嚼头”,新闻有“嚼头”,受众才能从中咂摸出味道,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媒体职责才能更好实现。
  这条新闻讲述了陕西榆林站的铁路货车司机郝康和客车列车员雷杰在春运站台上的一次相见。4分多钟的新闻围绕铁道线上的两个小人物展开,观众却看得非常投入。让观众投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这条新闻讲了具体的、有价值的人和事。见人见事,新闻的语言就更容易让观众感同身受,观众能够感同身受,新闻在人和事的叙述中表达的观点就更容易被理解、被接受、被传播。
  这两篇报道讲述的都是小事儿,但它们首先以具体人物讲自家、自身故事的形式出现,具有可读性。事情虽小,但小事儿中有品质、态度、观点。其次,具体的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具有天然的贴近性,用网络用语来说就是“自带流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些小事儿与脱贫攻坚的时代大主题、与奋斗圆梦的时代主旋律紧密相关。这3点决定了小事儿有大价值,值得记者费笔墨去写、去关注。
  近年来,媒体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从践行“走转改”到践行“四力”,都把记者走进基层群众、走近社会生活作为提升记者素质和新闻品质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出自真实生活的新闻才会有感动群众的良好品质。
  见人见事见观点、采写有品质的新闻,无论是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还是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都应该成为更多稿件的必备要素、基本要素。
  践行“四力”是媒体人的时代课题。在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有品质的新闻在报端网端呈现。
  春节假期原本是新闻“淡季”,但连续多年的“新春走基层”让“淡季”成了“旺季”。究其原因就在于记者深入基层,写出的稿件更耐看了,这些耐看的稿件见人见事见观点,传递着人民的奋斗精神、奋进的时代品质。其实,有品质的新闻应该也是日常报道的着力点,尤其是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
  春节期间,从快递小哥到机长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也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顺丰快递员赵立杰通过自身努力成长为顺丰的货机飞行员,进而成为机长。26岁的快递员秦文冲就把赵立杰当作身边的榜样,因为他也有成为飞行员的梦想,所以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各种知识。
  “引领导向”落实在具体的新闻工作中,就是要采写出一篇篇见人见事见观点、有时代品质的报道。在融媒体平台呈现更多有品质的报道,舆论引导才能更有力,才更能实现引领导向、服务大局的职责使命。
  《相约在零点37分》是春节期间《新闻联播》中的一条消息,这条并不关乎国计民生的消息引发了众多网友留言,原因就在于它生动呈现了记者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结果,用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戳中了很多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再次,在信息潮涌的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不仅要传递有效信息,更要传递正能量,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传递对各种具体事件的观点态度。因为在信息匮乏时代,受众需要的只是信息,而在信息几乎泛滥的时代,受众更需要的是对信息的解读、观察、观点,需要的是有品质的新闻。这也是在日常会议报道、工作报道中,有些媒体的报道让人读后感觉“技高一筹”,在同质化报道中胜出的关键。当一篇报道在事件、政策中关注到具体的人、凸显出观点、自然流露出时代品质,它就会更耐看、更有价值,也更能产生引导力。
  任何新闻作品,都不是纯客观的记录,在记者对事实的选择、采写和表达中,无不体现着记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还必须肩负起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释新闻事实,用正确的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舞大众的时代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思想的品位决定着新闻作品的品质。
  比如,郝康和雷杰在接受采访时都说过:他(她)其实挺喜欢这份工作的。这句很朴素的话,表达了恋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也传递了热爱工作、为工作有所付出和牺牲的情怀。在这样一条报道中,观众可以读懂铁路工人的敬业与付出,读懂青年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新闻的品质就融于其中、自然流露了。
  新闻报道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行为和事迹。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媒体格局、网络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采访手段,还是信息选择、传播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采访技术和信息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一个时期,不少记者不再把主要精力倾注于一线生活,粘贴复制他人作品、改写套用会议材料、人云亦云粗制滥造等乱象纷呈。新闻作品和生活的错位,会导致一些新闻反映生活的广度、深度、鲜活度严重萎缩,新闻的品质自然也深受影响。
  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构建中国特色媒体评价体系的重要标志。无论是传播力的有效传播、引导力的举旗定向,还是影响力的成风化人、公信力的公众信任,归根到底,都指向新闻作品通过见人见事见观点体现出来的正能量。因此也可以说,新闻的品质,体现在新闻作品迸发出的那种引导读者向上的力量。
  为方便市民出行,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北京公交集团将从3月26日起,调整4条快速直达专线。
  这些报道很耐看,它们普遍具有具体报道中传递出新闻的品质,新闻报道的价值引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
  首先,网络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很多自媒体平台,这一方面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捷,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虚假信息、反转新闻的泛滥,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导向偏差、内容低俗的信息。当传播环境从信息匮乏变成信息泛滥,就更需要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引导力体现在具体的事件中,在事件中表达观点,在观点中传递新闻的品质。这就需要媒体记者关注基层动态,用见人见事见观点的有品质的报道引导舆论。比如,当网络空间充斥着老人摔倒没人敢扶、见义勇为流血又流泪等言论时,一些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一些基层群众的凡人善举,并传达他们在这些善举中的所思所想。“集腋成裘”,当各地群众、各行各业人士的温暖举动在网络空间汇聚时,自然会对读者、网友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向上的力量会在群众中传播。
  小事儿有大价值,是因为记者在深入群众中把握了时代脉动,作品中自然流露着时代品质。这样的作品更能发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的作用。实践证明,记者吃透政策,才能捕捉到时代脉动。
  14日,北京半程马拉松开跑,在比赛中表现出色的跑者,将有机会直通今年下半年举办的北京马拉松比赛。
  新闻的品质是隐含在报道中的时代品质、人民群众的精神品质,是作品中迸发出的引导读者向上的力量。新闻的品质通过新闻事件中具体的人、事、观点体现出来。一篇新闻作品中见人见事见观点,可读性自然就强了,“流量”也就不成问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也随之增强了。

雨落倾城〆 发表于 2019-4-23 10:51:52

又抢到前排了。哈,不用怀疑,不用惊讶,你也没有看错!

拖得太久 发表于 2019-4-23 21:00:51

只吃楼主,撸过过经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思念似蛊° 发表于 2019-4-24 04:20:37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殘缺的回憶 发表于 2019-4-24 07:59:15

小白一个 顶一下

炮轰女厕所 发表于 2019-4-24 08:13:39

各位兄台,通融通融,沙发我来啦!

满溢 发表于 2019-4-24 10:10:35

滴答滴答,我路过的!

如此单纯可爱 发表于 2019-4-24 14:05:32

专业抢沙发的!哈哈

森情不必 发表于 2019-4-24 14:51:35

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

宛若晴空 发表于 2019-4-24 19:18:32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此景非你莫有,此貌非你莫属。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新闻的品质:见人见事见观点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