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天气,高密吧,高密天气预报,高密信息港,高密贴吧

  • 400-800-1234
  • 打造本地最大生活服务平台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40|回复: 0

一个地方戏种的存亡解读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613
发表于 2024-6-12 02: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茂腔做为本土戏,我是听着茂腔长大的。”本年66岁的山东戏剧家协会会员于元林提起茂腔来,一脸的幸福:“有人曾这样赞誉茂腔:‘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
  传承和发扬,才能够让保守戏更有生命力。然而,茂腔的传承和发展也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在胶南,也成为燃眉之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茂腔的发展跌入低谷。演员方面,老的老,流失的流失,已经初步显现了人才断档的迹象。
  “剧团里新聘请的歌舞演员,如果根柢好,颠末很短时间的培训以至当天就能登台表演,但茂腔演员讲究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合格的茂腔演员没有几年的积淀是无法登台的。”
  由于取材群众糊口,适合大伙口味的同时,茂腔的魅力还寓教于乐,有着伦理道德的教育功能,告诉人们要卑老爱幼、孝老敬老等。于元林介绍,像《三子争父》《摔儿子》《墙头记》等剧目,比较有代表性。《摔儿子》讲得是一名青年好赌,爱老婆、亲儿子,却不孝敬父母。他老婆假意说要把儿子摔死,老婆对他说:“将来儿子学了你,也不孝敬父母,还不如此刻把儿子摔死呢!”
  在我国戏曲艺术的百花圃里,怒放着这样一株分发着浓重泥土芬芳的小花,她就是深得山东半岛地域人们喜爱的地方戏——茂腔。
  于元林同时还是一名茂腔编剧,他编写的《林中缘》《俩老头》曾获得省里相关部分的奖励。“更为主要的是其题材来源于群众言语。像《林中缘》一开头,‘猪肉香,羊肉鲜,有老婆才知老婆甜。’茂腔《西京》的‘太阳出来向西鼓,一辈一辈往下数,俺爹怕俺娘,爷爷怕祖母,俺要是不把老婆怕,就怕欺了祖。’这样的唱词一唱出,戏迷们就会捧腹大笑。”
  “胶南茂腔,最为繁荣的是1979年至1990年。有时连演半月不沉场。”于元林认为,胶南茂腔之所以有这么大魅力,在于她的本土化。茂腔的唱腔以绵延、婉约、悠长著称,表演上以凄美,深厚为主,剧目以悲剧为多。
  王本宏从15岁开始学唱茂腔,23岁进入胶南的专业院团,此刻一曲活跃在茂腔舞台上。不只如此,他还和另一位同行主编了一本山东茂腔根本学问读物,让更多的人了解茂腔,爱看茂腔。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做品的,应在授权范畴内使用,并说明“来源:公共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逃查其相关法令义务。
  对于茂腔的鼎新,王本宏把眼光放在吸收进修上,“不必怀疑其他剧种的可自创性,京剧如不是经由梅兰芳等人的兼容并包式的鼎新,也不成能有今日的灿烂。”
  谈到茂腔的回复,于元林有本人的担心,“在当前的环境下,分开当局的支撑将茂腔间接推向市场只能使茂腔自生自灭。”
  “茂腔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其天然任其发展必定是不可的,当前经济快速发展,有的保守艺术很容易被忽视。”
  “茂腔要赶上时代,时代也要关心茂腔。”胶南市做协副主席栾建东认为,要加强茂腔后继人才培养,特别不能显现人才断档。说起对年轻观众的缺失,他说:“茂腔和其他戏剧一样,是一种平缓的艺术,人跟着春秋和经历的增加,终会达到一种境地,进而回归保守艺术,回归戏剧。”但这并不料味着茂腔能够间接放弃青少年观众。他说:“茂腔的创做要测验考试取青少年的接受心理相契合。”
  “茂腔的演唱,是从最根本的民间曲调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舞台艺术形式。”提起茂腔,已经取茂腔打了30多年的交道的茂腔演员、胶南市舞蹈戏曲家协会主席王本宏说:“茂腔曲调朴实流畅,唱腔悠扬委婉动听。”
  史料记载,茂腔发源于胶州南乡(今胶南市),风行于胶南、胶州、诸城、高密、五连、莒南及青岛等地,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汗青,是形成山东境内以“吕(剧)、梆(子)、柳(子)、茂(肘鼓)”四大剧种为主体的地方戏体系的主要构成部门。
  于元林说,在他的印象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胶南,茂腔有着丰厚的土壤:几乎村村否有茂腔剧团,乡镇设有宣传队,茂腔每年进行汇演,专业演员还下乡进行群文辅导,时间最短一次也有半个月。每逢遇到茂腔表演,十里八乡的乡亲赶到表演会场,可谓人山人海,茂腔演员们惟妙惟肖的表演以及出色的剧情博得大师叫好。
  2008年,茂腔被山东省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2009年开始,胶南市委、市当局将送戏下乡列为当年为群众办理的实事之一,采纳当局买单方式,财务补助40万元,为基层苍生表演100场,为老苍生奉上了茂腔大餐。
  颠末几代艺人的不懈勤奋,创做出一多量以四《京》八记为代表的优良保守剧目。在茂腔舞台上,已经上演过的古今优良剧目,初略统计达近百种。
  1、公共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做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公共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公共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纂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所;不得把此中任何形式的资讯分发给其他方,不成把这些消息在其他的办事器或文档中做镜像复制或保留;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公共网的任何资源。若成心转载本站消息材料,必需取得公共网书面授权。
  同其它保守戏曲剧种一样,在老演员或辞别舞台或流失之后,青黄不接成为茂腔传承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尴尬,有志进修茂腔的年轻人不多,茂腔演员的培养也一曲缺乏专业通道,年轻演员的进修都是在剧团达成的。同歌舞演员比拟,培养一个茂腔演员的成本更大,周期也更长。
  王本宏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当局加强了对文化艺术发展的带领取支撑,承继老戏,创做新戏,移植好戏,百花齐放,茂腔舞台上一度为之一振。《刘胡兰》《朝阳沟》《白毛女》《林中缘》《俩老头》《李亚仙》,以及本世纪初的《徐福东渡》等,深受群众喜爱。
  编剧程度下降同样限制着茂腔的发展。“茂腔要发展,剧本必需先行。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一个好的剧天性复兴以至救活一个剧种”,王本宏告诉记者,“如《十五贯》之于昆曲;《燕青卖线》、《包公赔钱》之于京剧;《李二嫂改嫁》之于吕剧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