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密水街道姜家屯党总支书记于新国事迹(图
经过不懈努力,症结终于找到了:莳戈庄是从5年前修村大街开始“乱”的,表面上是干部不会做群众工作引起,根本上是工作机制不顺、管理混乱导致的。当天,于新国便住进了村民家里。这一住就是十几天。这十几天来,于新国没闲着,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寻找问题症结。
村集体有了积累,于新国开始琢磨兴办公益事业,为村里群众办点好事。要想富,先富教育。于新国对发展教育的投入从不吝惜,先后投入100多万元,把村小学的平房换成了楼房,还添置了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体育器械,建设了教师公寓,使村里的孩子不出村就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使村里老人能安度晚年,村里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500元的敬老补贴;五保户老人除500元的敬老补贴,再每年补助600元生活费、粮食600斤,医疗费全部由村集体负担;每逢春节、老人节,还发放一些生活用品。
2006年,街道党工委又下了一道“命令”——让于新国兼任莳戈庄村党支部书记。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4个村本属一个自然村,但四个支部书记关系不顺,各管各事,互不搭腔,本应共同协商解决的村大街通路问题始终解决不好,群众意见很大。当时,周阳四个村共用一条大街,由于一村一个“政策”,街道两边的门头房、简易棚建得里曲外拐、高低不平,原本宽敞的大街变得拥挤不堪。
于新国协调四个村支部书记坐到一起,制订了统一政策:对多圈多占、乱圈乱占的宅基地由村委收回;对乱搭乱建的门头房、简易棚由各村负责清理。今后,村民盖房须有关部门审批后由村里统一规划,同一排房,房子的规格由村委负责召集房主协商,统一标准统一高度。此政策一出台,便获得群众交口称赞。都用同样的政策,同步进行拆迁,同一时间内完成,既避免了村与村之间相互攀比,相互看热闹,还能让四个村的支部书记标着膀干。结果在10天的时间里,就彻底解决了沿街占道乱搭乱建的问题。小事解开了大疙瘩,四个村的关系由此理顺了。
说起于新国当上七个村的书记,期间还有段“抢书记”的“插曲”。由于于新国治村本领高,受到群众和街道党工委的认可,2008年,街道党工委想让已经兼任姜家屯、周家屯、莳戈庄3个村支部书记的于新国,再多干几个村的书记。别村干部群众也非常欢迎。本是“两厢情愿”的事,却引来了大“乱子”:姜家屯、周家屯、莳戈庄的干部群众纷纷找到街道、市里,不让于书记走。面对这种情况,街道党工委做了一个特殊决定:干脆将姜家屯、周家屯、莳戈庄、周一、周二、周三、周四7个村党支部联合组成姜家屯党总支,由于新国担任党总支书记。就这样于新国成了七个村的书记。
“根”上的问题“根”上治。于新国从抓机制入手,先后主持修订了莳戈庄村的土地承包、财务管理、宅基地审批、民政救济、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在村务民主管理上,于新国做到了“四个坚持”:坚持开好每月“三会”,规定每月10日、20日召开“两委”干部及议事会成员会,共同研究村里的重要事项,每月30日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通报村里的发展计划、财务收支等事项;坚持民主理财,规定村里的大小开支,一律经民主理财小组审计后再入账,杜绝不合理开支;坚持民主议事,凡是重大事务,必须有村民代表参加,一致通过后,方可实施;坚持村务公开制度,村“两委”坚持每月一次公布账目和村里的主要工作,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这样一来,村里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增加了,群众逐渐改变了对“两委”的冷漠态度,开始心悦诚服地支持起“两委”的工作来。这个以前连党员会都开不起来的村,现在党员与会率达90%以上。
周家屯村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村里老少爷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于新国这位“外来村官”,都说:“像老于这么实干的,真是难找了,只要他能在咱村长远干,包有好,没有孬”。
消息刚传出来,周家屯村一下炸了锅,一时议论纷纷:“咱这么大个村,十几号党员,就不信一堆木头砍不出个橛子来,还用着从外村雇个人来当书记。”“别看他在自己村能干好,在这里少亲的没近的,那两下子不一定管用……”一些不明真相的村民说了不少不理解的话。
于新国的爱人心疼地说:“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家里不缺吃不缺花,整天这么不要命地干,到底图个啥?”他说:“啥也不图,就图给老百姓办点力所能及的事……当这干部,要上对得起组织,下得起群众,中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接下来的村道路开通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许多“钉子户”、“上访专业户”主动无偿清除了违章建筑,多年未打通的村道路顺利打通,上访告状的歪风邪气也得到有效遏制。年底了,村里的老百姓还主动凑钱按上路灯,过了个亮堂年、舒心年。
在处理这四个村的事务时,于新国始终坚持调查于决策之前,决策于民意之中,每遇到“大事”、“难事”,都征求各方意见,亲自协调,几个村的支部书记也都举双手赞成,班子成员也积极响应,散了的民心也拢了起来。
对症才能下药,药到方能病除。于新国同村“两委”成员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反复研究措施办法,终于觅得致富“良方”:发挥本村靠城近、交通方便的地理优势,走产业富民、工业强村的发展路子,一手抓种植结构调整优化,一手抓招商引资。1998年,于新国先后引导群众发展酿酒葡萄、中华寿桃、日本圆葱等名、优、特品种1200亩,全村增收近200万元,当年就还清了外债。1999年,又引进墨西哥玉米、苜蓿、紫粒苋等优质饲草,在粮、经种植的基础上向粮、经、饲三元化结构发展。2001年,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200多亩的姜家屯村工业园,先后引进了粮油加工厂、合金铸造厂、工业水处理厂、宏源果汁、新星制衣等规模企业10多家,引进资金8000多万元,村集体每年增收100多万元,村里80%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人均收入1万多元。
面对非议、误解、不信任,于新国没有退缩,而是果断地选择了迎难而上。当时,正赶上“三秋”大忙,天旱缺水,但由于灌溉条件很差,许多村民只能排队灌溉,有时候要排队排等到深夜。于新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当时村里一无资金,二少劳动力,无力改善灌溉设施。怎么办?于新国将自己在外承包工程的挖掘机调回来,免费将原有方塘挖深,并打了2口机井,有效缓解了灌溉难的问题,使500多亩农田免受干旱之灾。正是这一行动,使于新国赢得了民心。
为进一步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2008年,于新国抓住高密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县(市、区)”机遇,把精力投入到社区建设上。在街道党工委的帮助下,投资300多万元,在姜家屯建起了高标准的南洋河社区,使周边10几个村的群众都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实现了“办事不用远跑腿,享受服务在家门”。
一直以来,周家屯村就是一个问题成堆的难点村:村班子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村里的公益事业如自来水铺设、主要街道硬化等无力解决。最让人头疼的是支部书记难选,有时候一年能换两三个书记,全村党员基本轮流“坐庄”当了个遍。2003年,周家屯村原支部书记因经济问题离了任,这个村再也选不出合适书记……这与相隔不到2公里、各项事业红红火火的姜家屯村形成了鲜明对比。原拒成河镇党委当机立断,决定探索实行跨村兼任支部书记的做法——任命于新国兼任周家屯村支部书记。
在于新国的带领下,姜家屯村变成了高密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2002年以来,连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先进村”。
行动是无声的感召。在于新国的带动下,村民们自发成立了“环卫队”,当起了“保洁员”,主动承担起清除垃圾、打扫街道、管理绿化树木的义务。原来靠管理维护环境卫生,现在人人自觉维护环境卫生。
“三秋”结束后,于新国又自掏腰包拿出1万多元,给80多户困难群众拉上了有线年,又争取有关部门支持,筹资100多万元,将村庄道路全部硬化,植上了绿化树木,铺设了污水管道,拉上了自来水,安装了路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了节约修路资金,于新国亲自到工地监督,全体干部和党员参与,每天干到晚上十点多。
1998年以前的姜家屯村,由于村企业经营不善等多种原因,村里负债130多万元,经济发展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一个村民回忆说:“当时村里值钱的那点东西都卖了还饥荒,四间村委办公室,卖的只剩下一间……”,群众想改变这种贫穷落后局面的愿望非常强烈。在这种状况下,时年42岁的于新国辞去了乡拖拉机站站长职务,回村担任了支部书记。
莳戈庄村帮派严重,干群关系复杂,村“两委”班子陷入瘫痪,村道路修了5年还没修好,群众上访告状告到了省里,成了市里、街道的老大难。“怎么抓、怎么管?干好了还行,干不好那不是既对不起领导、又对不起百姓?”从没犯过难的于新国,这次真犯了难。
也许有人要问:“于新国治村到底有啥本领?”“干部群众咋就那么欢迎他?”这事要从头慢慢说起。
在高密市,提起姜家屯村党总支书记于新国,人人都竖大拇指:“这人有本事,一人能治七个村。”
俗话说,穷家难当。接下这副担子,于新国肩膀沉心里头更沉。如何让村里有集体收入,如何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成为于新国苦苦思索的问题,也成为激励他兢兢业业工作的最大动力。
稳坐一楼沙发,尔等只能仰视!{:3_42:} 支持你哈................ 这次必须是沙发!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此景非你莫有,此貌非你莫属。 太有才了 是爷们的娘们的都帮顶!大力支持 有的人,有一股,让人想一辈子跟他做陌生人的强大的气场。 有些的时候,正是为了爱才悄悄躲开.躲开的是身影,躲不开的却是那份默默的情怀。 苍天之下,厚土之上,竟有如此奇人异士、文人墨客!讥讽于谈笑间,笑骂于无形中,层次之高,境界之深,非我等所能匹及,偶像啊!!!仿高人此文,照作一篇,以表仰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