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rittenbyadminon15五月2010“胶东之花”———高密茂腔高密茂腔是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胶东之花”,其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东半岛人民的喜爱,是我国传统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二百多年过去了,茂腔凭借着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在其传承中不断得到发展。为切实保护好茂腔这一传统戏曲艺术,使其在传承中不断得到发展,近年来,高密市委、市政府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子、新途径。2008年11月,高密茂腔少年班在潍坊幼教特教师范学校正式开班,茂腔少年班的开将为茂腔事业的发展培育后备人才,解决茂腔剧团人员结构老化,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将强有力地推进茂腔的传承,为地方戏曲事业的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民间小调哼唱二百年茂腔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清康熙年间,茂腔作为一种演唱形式出现于高密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肘鼓子调,也可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200多年的发展史中,曾叫过不少名字,有“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正歌子”等,发展到后期被称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最初,在城乡活动只有一个人挨门演唱,艺人们称这种形式为“唱门子”,后发展到“撂地”演出,艺人们在集市广场或街旁道边设点演出,吸引众人前来围观。到20世纪初,在演唱形式上有了突破性发展,出现了戏班,从单纯的演唱向代言体的戏剧过渡,演出场地上有剧中人物出现,从一个演员扮演几个角色发展到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并且有了简单的化装,这是茂腔发展为地方戏的雏形。不断完善成就独特艺术茂腔传统戏多系反映男女爱情、伦理道德等生活片段的小戏,颇受农村妇女的喜爱。有童谣云:“肘鼓子戏,娘们儿的事,姑娘喜欢听,老婆摸上蜜”。经几代艺人的脑记口传和加工整理,茂腔也逐渐形成了传统保留剧目(看家戏),如“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和“八大记”(《罗衫记》、《绣鞋记》、《火龙记》、《金刀记》、《丝兰记》、《玉杯记》、《风筝记》)等。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东半岛居民的喜爱。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妇女们的共鸣,故茂腔俗称为“拴老婆撅子戏”。随着茂腔唱腔的成套发展,乐队的伴奏也不断改进。肘鼓时期只有鼓、钹、锣等打击乐器伴奏,茂肘鼓时期开始使用柳琴伴奏,后来受京剧、梆子戏的影响,采用京胡为主奏乐器,按京剧二簧定弦,并用二胡、月琴配合,陆续增添了唢呐、笛、笙、低胡、扬琴等民族乐器。在行当方面,茂腔起初只分生、旦、丑,后来根据京剧行当划分脚色,分工更加细致齐全。如今在演出大型古装戏,特别是大型现代戏时,为了哄托气氛,茂腔乐队不但又加入了笙、笛、扬琴、琵琶、唢呐等民族乐器,还加进了小号、长号、圆号、单簧管、长笛、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器受京剧影响较深,大都使用京剧锣鼓,但茂腔仍保留了像《单抱鞭》、《七锤子》、《楔橛子》、《四锤子》和《梆子穗》等有独特色彩的茂腔锣鼓点,以别于其它剧种。传承发扬再创辉煌茂腔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它的唱腔以慢板为主,花腔甚多,旦角下句尾音向上翻高八度,形成独特的音乐听觉冲击,它的旋律及音韵调值,极符合当地方言习惯,演唱时用满口嗓,句句送到观众耳朵里。演员还可随心所欲自由发挥,乐队又可即兴伴奏,易听易懂、易学易唱,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几句,这种唱腔的设计和变化具有一定的学术探讨性,特别是它已积累了一百余部传统保留剧目和十几部新编现代戏,与其它地方剧种有很深的血缘关系。虽然目前茂腔在乡村还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但发展和传承的问题同样严峻。潍坊已仅存高密一家茂腔剧团,因而,对茂腔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加以保护,使其更好地传承创新、发展下去。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