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天气,高密吧,高密天气预报,高密信息港,高密贴吧

  • 400-800-1234
  • 打造本地最大生活服务平台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74|回复: 0

做家莫言说:“我的故乡假如有声音的话那么这个旋律就是茂腔!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899
发表于 2023-4-28 06: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胶南是茂腔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据《胶南县志》记载,茂腔源于明代中叶的“姑娘腔”、“肘鼓子”,1800年前后,民间艺人吸取各地肘鼓子之长,糅进当地民间小调“老拐调”,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肘鼓”。清咸丰、同治年间,“本肘鼓”取苏北“海冒调”相结合,构成了新唱法,称为“冒肘鼓”,也叫“茂肘鼓”。
  诺奖得主、做家莫言说:“我的故乡假如有声音的话,那么这个旋律就是茂腔。”他在多部小说中对茂腔倾注了极大热情。莫言小时候常跟着高密东北村落里的大孩子去邻村听茂腔,很多戏文他都能背诵,春秋稍大之后,就在村子里的剧团跑龙套,扮演一些小角色。莫言对茂腔的热爱,体此刻了完全茂腔风格的出名长篇小说《檀香刑》里。
  1895年摆布,苏北人“老满州”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构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这种唱腔,本地群众称之为“打冒”或“打鸣”,取其谐音,“本肘鼓”逐渐衍变成“茂肘鼓”,解放后定名茂腔。茂腔曲调朴实天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且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惨哀怨之感。
  20世纪20年代后,胶南茂腔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茂腔”。据县志记载,1955年前后,胶南县共有218个村办业余团常年活跃在泛博农村。20世纪60年代初,以王仙梅、陈艳琴、刘桂英等为主要演员的胶南县茂腔剧团,年表演达三百余场,转逃了胶东半岛及周边县市区。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出了王淑娴、丁森聚、殷爱华、王本宏等一批优良的中青年演员,他们创新发展了茂腔的唱腔和音乐,构成了本人明显、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
  茂腔有一百多个剧目,此中代表剧目有《东京》、《西京》、《南京》、《北京》、《罗衫记》、《五杯记》、《风筝记》、《钥匙记》、《火龙记》、《丝兰记》、《绒线记》、《蜜蜂记》等
  多从梆子、京剧移植使用,正反调式的各类板式基本齐全,并创立了“四不像”、“小生娃娃”等曲牌。
  茂腔在本肘鼓时期只要鼓、钹、锣等冲击乐伴奏,茂肘鼓时期开始使用柳琴伴奏,后来受京剧、梆子等的影响,采用京胡为主吹打器,按京剧二簧定弦,并用二胡、月琴共同,继续添加了唢呐、笛、笙、低胡、扬琴等民族乐器。
  茂腔晚期没有女演员登场,进入冒(茂)肘鼓阶段,吸收了女演员,后来逐步发展到文武戏都演,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文武戏兼备。
  茂腔曲调朴实天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东半岛居民的喜爱。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惨哀怨之感,最能惹起妇女们的共识,故茂腔俗称为“拴老婆撅子戏”。
  茂腔是风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后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
  由于茂腔的发端于农村,是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成的板腔体、唱词浅而易懂,平白如话;唱腔朴实无华,亲切动听,又以女腔发达,给人以悲惨哀怨之感,最能惹起妇女们的共识,深受妇女们的喜爱,故有“栓老婆橛子”之说。茂腔唱腔旋律及音韵调曲,极合适本地方言习惯,易听易懂、易学易唱,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几句,其浓重的乡土气味,能取观众沟通同悲同乐、倍感亲切。因此它能传承下去。
  茂腔做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历经几百年长盛不衰,深深扎根人民群众中,具有较强的传染力和生命力。
  1900年以后,“茂肘鼓”艺人们不竭吸取兄弟剧种的技艺和剧目,出格是各类梆子、京剧(当时称“皮黄”)等,并用京胡代替了柳叶琴在茂时鼓伴奏中的主要地位。至此,茂肘鼓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保守性、民族性、地方性的民间演唱形式,活跃在山东半岛,并逐渐扩大至辽宁、江苏等省。
  外行当方面,茂腔起初只分生、旦、丑,后来依据京剧行当划分脚色,分工愈加细致齐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