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后汉书·桓帝纪》记载,孙朗在永寿初年任太常。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汉代因太常事重职尊,其位列于诸卿之首。永寿三年(157),孙朗升任司空。东汉时,司空与太尉、司徒并称三公,地位显赫,类同于唐宋时期的宰相。延熹二年(159)汉桓帝逼死大将军梁冀,孙朗与太尉胡广、司徒韩演都受牵连下狱。梁冀,字伯卓,安定人,出身世家大族,先祖曾协助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梁冀代父亲成为大将军,因汉质帝当面称梁冀为“跋扈将军”,被他毒杀,另立十五岁的桓帝。梁冀专擅朝政,结党营私,且大封梁氏一门为侯为官。延熹二年(159年),汉桓帝借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人之力逼死梁冀,其全族一并被杀。孙朗因在事变中阿附梁冀,没有及时保卫宫廷,而是在长寿亭止步观望,本应处死刑,汉桓帝格外开恩,被减死一等,以爵位赎罪,免为庶人。
孙朗,字代平,东汉北海国高密县都乡安持里人,官拜司空。孙朗先世为商代名臣比干后裔,据宋代赵明诚《金石录》所收录的《孙根碑》云:“厥先出自有殷,玄商之系,子汤之苗。至于东凹,大虐戕仁。圣武定周,封干之墓,胤裔分析,避地匿轨,姓曰孙焉。”其先祖“各以文宪将相诸国”。孙朗家族迁居高密的时间具体不可考,东汉时期散居今天高密、安丘、昌邑、诸城、临朐、潍坊一带的北海孙氏,家族鼎盛,名人辈出。
东汉时期,今天潍坊大地上孕育了众多的世家豪族,特别是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有众多的北海子弟角逐于乱世,立下丰功伟绩。以孙朗为代表的孙氏家族为其翘楚。
孙朗家族为仕宦名族,孙朗有一弟曾任乐安太守。孙朗长子孙根(111~181),字元石,历任谏议大夫、议郎,拜荆州刺史,迁安平国相。孙根胞弟孙琮,字威石,官至汉阳太守、侍御史。孙琮墓位于孙氏集聚地高密城阴城不远的潍河西岸,其墓出土的髡刑、庖厨、谒见三块汉画像石图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高密博物馆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孙仲隐墓志的主人公青州从事孙仲隐无疑也是高密孙氏族人。东汉时期,高密孙氏为豪强大族。据记载,汉献帝初平年间,北海相孔融征聘王修任高密县主簿,代理高密令。高密孙氏门客多次犯法,百姓有遭抢劫的,案犯逃进孙氏家,官吏不敢捉拿。王修带领官吏百姓包围孙氏庭院,官吏百姓畏惧不敢靠近。王修命令:“有敢不去攻打的人和劫贼同罪。”孙氏害怕,于是交出劫贼。与此同时的安丘孙氏也是地方大族,《后汉书》记载,安丘人孙礼“积恶凶暴,好游侠”,曾杀死东汉经学家安丘人郎顗。而同时代的安丘人孙嵩,因救助赵岐被其举荐为青州刺史,后官至豫州刺史。孙嵩,字宾石,应与孙根(子元石)、孙琮(字威石)为同族兄弟辈。孙嵩曾自称:“阖门百口”其家族在安丘当时亦是不小的家族。曹操在兖州陈留郡襄邑县意欲起兵时,孙嵩曾嘲笑曹操。
孙朗裔孙,魏晋时期仍为名门大族,据赵明诚《金石录》所收录的孙根碑阴题名,孙姓者达二百多人,出仕者数十人。特别是三国时期,北海孙氏角逐于乱世,多有大成者,东吴有开国宰相孙邵、蜀国有秉忠将军孙乾。孙邵(163~225),字长绪,北海(具体何县不详)人,早年为北海相孔融功曹,孔融赞誉他有廊庙之才,汉末随刘繇渡江,拜庐江太守,累拜车骑长史,为吴国开国宰相,封阳羡侯,曾与张昭等采周汉典章撰定朝仪,谥号“肃”。孙乾,字公佑,北海(具体何县不详)人,刘备入主徐州,同乡郑玄推举给刘备,辟为从事。刘备入主益州,拜为秉忠将军。《三国志》评曰:“麋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于世。”(作者 李金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