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万幅照片有说不完的话,每一幅照片仿佛都有着专属于它的一个故事,照片的故事各不相同,但每张照片都有一个相同的背景,那就是大沽河。作为平度市仁兆镇大沽河边土生土长的农家人,对于家门口的这条河老迟称怎么看都看不够,全中国大大小小的河流成千上万,可在他看来没有哪条河能美过家门口的这条河。只要空闲,迟瑞民就背着包穿梭在大沽河岸边,30年来他走遍了大沽河的每个角落,用手里的相机记录下了大沽河各个时间的变化。
今年52岁的迟瑞民身材瘦小,头发有些凌乱,穿着也不讲究, 乍一看一点没有摄影师的范儿,但在他家里三层小楼到处都是大沽河的照片,在他手里用过的相机就有十几台。他用相机记录着大沽河的变迁,也把改革开放这四十年的乡村的变化记录清清楚楚,他用相机记住了乡愁留住了乡韵,他义务巡河,当了三十年“民间河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的沽河迷。
2012年青岛市进行大沽河综合治理,大沽河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新姿展现在世人面前,并成为贯穿岛城南北的防洪安全屏障、景观大道、滨河交通轴线和现代农业聚集带、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使这个区域真正成为胶东半岛的一个绿色长廊、生态之脉。迟瑞民不断记录着的沽河的新景象,不断义务履行“民间河长”使命,不断宣传大沽河的美好明天。
在迟瑞民的私人“影像展示厅”内,除了大量的珍贵照片外,还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是用来存放使用过的摄影器材的,迟瑞民称这些摄影器材为“老伙计”。从最初使用胶片的相机到如今数码相机,17部各式各样的相机有的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但迟瑞民一部也不舍得扔。“这么多年,拍了这么多的照片,这些‘老伙计’可出了力了,现在怎么能因为不好用就扔了呢?都有感情了。”迟瑞民说。
迟瑞民不但爱好摄影,还是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村庄到大沽河有一条1000米的土路,下雨坑坑洼洼影响村民出行,他便“承包”了这条路,自己用小推车推土沙垫平,这一干就是10年,先后投入近10万元,硬是把这条路维护的平平坦坦,方便了村民出行,也为大沽河多了一条旅游路。三十年来迟瑞民还有一个奢好,就是每天都要到河堤上走走,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冰雪天气,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母亲河养育了我们,我们就要回报她的养育之恩,在大沽河历次变迁中,都留下他脚印,作为“沽河驿站”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在他带动下,附近有20多人都自愿加入义务巡河的队伍。哪里河堤不平坦他们就拉沙土垫平,哪里树上长了虫子他们就喷药杀虫,哪里有小孩下河洗澡、滑冰他们就好言相劝,哪里有游客来玩他们就当导游。2000年夏天一个中午,大沽河河水暴涨,邻村3名儿童在河边戏耍,一个不小心掉到水里,被正在巡河的迟瑞民救起,像这样的事情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了。
在青岛母亲河大沽河畔的平度市仁兆镇,有这样一位农民,每天都要在河边巡视一次,自费近20万元给大沽河照相,整整30年,照相近万张。他就是仁兆镇迟家疃村的迟瑞民,附近村民都称他为“民间河长”。
从相机到胶卷,再到后期的冲洗费用,对家庭条件不错的人来说,摄影都是一项挺费钱的事,更不必说是世代务农的迟瑞民。有人认为迟瑞民是穷洋相、瞎折腾,就连家人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理解,不过迟瑞民却坚定地认为,人不能永远地走在追求物质的路上,总有一些东西是比物质还要重要的。“时间长了负面的声音肯定会有,更难听的话我都听过,包括家里人也有很多不理解,但我就想人这一辈子有些需求,不是光靠钱和物质就能满足的吧。”迟瑞民说。
原标题:平度一农民情牵母亲河,30年用镜头记录大沽河变迁 在青岛母亲河大沽河畔的平度市仁兆镇,有这样
除了花费自己大半收入用于摄影外,2011年,迟瑞民还干了一件自认为非常了不起的事,自掏腰包举办了以保护沽河为主题的个人摄影展。“当时没想到反响会那么热烈,不光是十里八村的人来了,就连一些之前不认识的人听到消息也过来看。”对于影展的成功迟瑞民丝毫不认为是自己的作品有多优秀,而是将其归功于人们对沽河的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