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会真是初生牛犊啊。”谈起这段经历,蔡善尊笑了。到了北京,好不容易辗转打听到了中国紫檀博物馆,结果连门都没能进去。免费打工都不够资格,蔡善尊有些沮丧,但就这样回去又心有不甘。花24元买了张门票,他在紫檀博物馆里待了整整一天,直到要闭馆了才出来。馆内每一件作品都让他惊叹、喜爱,他反复驻足揣摩,恨不能把那些精美的雕刻都深刻在自己的脑子里。
我暗中观察半天,也没发现朋友口中这位所谓的“高人”高哪儿?正无聊之即,一转身发现靠里面一个陈旧的展柜上零散地放着几粒花生,店主的“下酒菜”?馋嘴的我随手拿起一粒用力一捏——“哎哟!”硌到手疼才发现这些引我馋欲的“花生”竟然都是店主平日用来练手的木雕作品。看着我疼痛加吃惊的古怪表情,朋友和店主都不厚道地笑了起来。
“先天不足后天补!”蔡善尊笑着说,他没有受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提高技艺唯一的途径就是靠着一股“拼”劲去学习、磨练。“偷艺”五年,他每天与刻刀为伴,把对年迈父母的挂念,对老婆孩子的思念和愧疚都化作一种勤奋学习的动力,“刻”在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里。
三年间他不停地跳槽“偷艺”,从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到山水花草,飞禽走兽,从浅浮雕到深浮雕,他几乎干遍了东阳所有的雕刻工艺,结识了马航明、陶勇等一大批本地的木雕“高手”,经常跟他们交流学习、切磋技艺。他的刀法从生疏到熟练,从粗糙到精致,技艺博采众长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雕刻挖耳罗汉时,他反复画图谱都不能满意,感觉体现不出罗汉那种耳根清静、闲逸自得、妙趣横生的神态。于是,他反复做挖耳的动作,让媳妇在一边用手机拍下来,对着相片琢磨挖耳时眼闭不闭?嘴歪不歪?牙露不露?听着蔡善尊的介绍,我把那个挖耳罗汉拿起来仔细端祥,发现其陶醉传神的表情动作里竟然真有几分蔡善尊的影子,尤其他冲着我再次模仿挖耳动作,咧嘴挑唇一笑的瞬间,竟是一个缩小版的挖耳罗汉。
店主名叫蔡善尊,1971年生人,高密市醴泉街道蔡站社区的一名普通村民,其父辈以祖传木匠工艺谋生。蔡善尊自幼受父辈影响,对木工活有着极大的兴趣,初中毕业即跟在父亲、叔叔身边从事木工活,后被送入高密一家木器公司边打工边提高技艺。渐渐地,他发现木器公司都是流水线作业,属于机械重复性工作,对提高木工技艺帮助不大。2002年,他的一个亲戚在青岛接下了一个装修活,求艺心切的蔡善尊毅然辞去木器公司的工作,跟着亲戚去了青岛。
“以人物为题材的雕刻是最难把握,也是最能考验雕刻技艺的。”蔡善尊告诉笔者,雕人物容易,但要把这个人物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都雕到生动传神不容易。所以蔡善尊一直有一个心愿,独立完成一组“十八罗汉”的雕刻作品,为此,他收藏了多年的黄杨木料,但缘于对自己技艺的不自信,迟迟不敢动刀。
落坐、倒茶、交谈,随着话题的不断深入,鸣蝉、蝈蝈、蚂蚱、螳螂……一件件精美绝仑,惟妙惟肖的木雕作品也一一展示在我们面前。不得不承认,朋友口中的这位“高人”果然是名不虚传,确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过人之技。那些本来朴实无华、毫无生气的木段、树根、竹片在他的刻刀下就像被赋予了生命和灵魂,一天天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无论是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还是虫鱼花草,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夜幕下,当他走出博物馆回望那宏伟的牌匾,暗暗立志:“今日你们不用我,他日这些活我一定都能干!”
十八罗汉是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因其形态不一、寓意丰富而深受艺术界和收藏界所喜爱。蔡善尊选择创作十八罗汉,除了对自己雕刻技艺的考核,更多的则是对罗汉精神的一种渴望和寄托。
目前流传在市面上的十八罗汉图谱形象不一,为找到他心目中的罗汉形象,他搜集了大量的十八罗汉图集,逐一研究,自画图谱。有时为研究一个动作、表情的自然传神,他就对着镜子模仿罗汉的动作表情,反复揣摩。
2008年,当他独立完成一件大型八仙过海的平面浮雕,得到业界高度认可,老板给他的聘金一路高歌猛涨的时候,他毅然离开东阳又去了福建仙游坝下村。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蔡善尊说,一个人能从事一份既能养家糊口又恰是自己爱好的工作,就是莫大的幸福。——题记
那天路过一家不起眼的小门店,朋友突然神秘兮兮地说:“带你认识一位高人!”拖我进了这家小店。小店不足二十平方的样子,逼仄空间里一张工作台占据了一多半,台上台下都零乱地堆放着一些工具、木料,显得拥堵而杂乱。店主四十多岁的样子,精干偏瘦,饱经风霜的脸上最醒目的就是一双大眼,看谁都盛满了笑意。他不善言谈,话语急了还稍有点磕拌。
当问及他对未来的打算时,他说:“每天能与自己喜欢的刻刀为伴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同时,他希望高密能有更多喜爱木雕艺术的人来店里交流学习,让这一项技艺在高密生根并传承。
从北京回到高密后,蔡善尊开始有意寻找一些有雕刻工艺的木器公司打工,凭着木匠功底和勤奋好学,他很快掌握了木雕的基本功。随着对木雕知识的不断学习,对木雕行业的不断了解,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五年学习计划。第一年他去了荷泽、临朐等周边县市区,边打工边“偷艺”;第二年他去了被誉为我国木雕之乡的浙江东阳,一待就是三年。因为东阳木雕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木雕,但每户都有不同的雕刻技艺和风格主题。
“我干这个不图名,就图个高兴。”蔡善尊说,他雕刻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享受的过程。那些普通甚至腐朽的木料在他眼里都是可以“对话”的,他常常会盯着它们长时间发呆,其实那是一次长久的“对话”。
2016年蔡善尊雕刻的《八仙如意》在潍坊工艺美术节上荣获金奖后,他对自己的雕刻技艺更加有了底气和信心。2017年,他决定闭门谢客,专心创作“十八罗汉”。
在青岛干装修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本杂志,一个人改变了蔡善尊的人生轨迹。
2010年,学艺初成的蔡善尊想家了。这一年,正值高密筹办首届“红高粱文化节”,蔡善尊带着一块2米长、1米宽的厚木板在文化节现场雕刻《八骏图》,精湛的手法和工艺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观赏,同时也引起高密文化部门的重视,被纳入高密民间艺人名录。
蔡善尊对木雕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热爱,他不善言辞,不求名利,对艺术方面的赛事荣誉等都看得极淡。在他眼里,优秀的作品才是唯一的说服力。2016年,他在朋友的动员下,参加了第九届中国(潍坊)风筝产品博览会暨第四届潍坊工艺美术节,其木雕作品《八仙如意》获金奖,同年荣获“潍坊工艺美术木雕界领军人物”称号。这也是他多年来唯一参与的一次评奖活动。
“雕刻过程比想象中要难很多,人物的表情刻画太难了。”蔡善尊原打算用半年时间来完成的创作,却耗费整整一年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初,十八个罗汉终于完成,一亮相就引来一片惊叹声,当即就有客户拍板给他18万买走。虽然闭门一年没有收入,家庭生活拮据,但他仍然没舍得卖。“不是钱多少的问题,这十八件作品耗费了我太多的心血,感觉已经与自己血肉相连,先过段时间缓缓吧。”
“那个人叫陈丽华!”时隔十几年,虽然从没见过面,但蔡善尊仍然对这个人记忆深刻。原来,他在打工休息时,无意间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对“陈丽华和中国紫檀博物馆”的报道,他瞬间就被那些美轮美奂的檀木雕刻所吸引了。蔡善尊自幼爱好美术,喜欢画画,又有多年的木匠功底,“这个活我能干!”他当即就辞去装修的工作,背上简单的行李去了北京。
木雕是一件耗费精力和体力较大的工作,一刀一锤,一钻一磨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方寸之间更要毫厘不差,一天下来,他常常累得四肢酸痛,话都不愿意说。但即使躺在床上休息的间隙,他也要看有关雕刻的书籍,琢磨所雕事物的体型神态,一本《芥子园画谱》被他翻烂了,只好用胶带小心地把破损处粘起来。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蔡善尊说,一个人能从事一份既能养家糊口又恰是自己爱好的工作,就是莫大的幸福。
进京学艺不成,却激发了蔡善尊潜意识里那份对木雕艺术的热爱,那些陈列在高端殿堂里的木雕作品也让他对雕刻有了崭新的认识。
和东阳的平面浮雕不同,仙游木雕以立体“圆雕”为主。在这里,他从学徒工做起,开始了为期二年的“偷艺”之旅……他从开始跟着别人干“粗零活”,到能够独立创作“精作品”,从别人口中的学徒“小蔡”到后来人人尊称的“蔡师傅”,中间付出了什么只有他自己懂得。
有一次,一位客户送来了一块崖柏木根,让他加工雕刻一件寓意吉祥有福的摆件。“根雕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蔡善尊告诉记者,对着那块枝杈纵横的木根,他愣是盯了三天三夜,远观近瞧,反复琢磨如何依托它的自然体态体现其主人的美好寓意。最终,他确定以“福禄寿三星”为主题,半个月后,当作品完成,引来客户连声惊叹。今年我市棚改,有一位老人难舍祖居,其子女捡了祖居老屋房顶上几块破旧的老竹片给他留作纪念。但这种破旧的东西放在新家里遭人嫌弃,老人就拿到蔡善尊的工作室里,在他的刻刀下,几块破旧的竹片变成了一件件珍宝般精美的艺术品,每天看着它们成为老人怀念祖居的一份慰藉。
至记者完稿,蔡善尊已经告别原来窄小的小店,在高密永安路上开设了一家独立的工作室。“来料加工的活太多,原来的店面太小了。”蔡善尊说媳妇也来城里打工了,租下这个二层店面,可以楼上住人楼下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