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法务部邮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情况反映热线:
莫言小说改编歌剧《檀香刑》在国家大剧院圆满落幕,一束灯光从舞台中央落下,打在身穿白衫的琴书艺人,略带沙哑、方言浓重的声音回响在寂静的剧场中,来自胶东半岛的悲辛故事拉开大幕。”从一部40万字体量的作品中选取出适合歌剧表演的部分,莫言和李云涛做了不少“减法”。
一束灯光从舞台中央落下,打在身穿白衫的琴书艺人,略带沙哑、方言浓重的声音回响在寂静的剧场中,来自胶东半岛的悲辛故事拉开大幕。12月5日晚,改编自莫言同名小说的歌剧《檀香刑》结束了在国家大剧院的两场演出。指挥家张国勇执棒青岛交响乐团,与宋元明、韩蓬领衔的众多歌唱家一起,再度演绎了这段发生在高密的情仇家恨。
歌剧《檀香刑》再改再演 莫言深度参与逐字打磨,(记者 高凯)“刚才电梯上我们还为一个唱段中某个字的去留讨论,我认为经过几次改进,歌剧版的《檀香刑》目前做到了较好的提炼精化。该剧由山东艺术学院的著名旅奥歌唱家宋元明,上海歌剧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韩蓬领衔主演,乐队则由青岛交响乐团担纲,著名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张国勇执棒。
《檀香刑》是莫言众多作品中第一部被改编为歌剧的,此前,许多导演都摩拳擦掌,想要把它搬演成影视剧或戏剧,但最终都因难度太大而搁置。身为作曲家的李云涛觉察到了《檀香刑》的另一种可能。“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合被改编成歌剧,但《檀香刑》具备这样的潜质。”李云涛说,“莫言老师在小说的后记里也写道,《檀香刑》就是两种声音,一种是火车的声音,一种是高密地方戏茂腔。”与莫言同为高密人的李云涛从小听着茂腔长大,也对这个发生在自己家乡的故事格外有感触,“改编起来很顺畅,有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作曲时,李云涛运用了许多茂腔元素,让《檀香刑》的音乐有着浓厚的山东地域特色。
莫言显然也对这部作品很是上心。从山东到北京,他一直关注着歌剧《檀香刑》。这次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莫言同样没有缺席。“歌唱家很了不起,很普通的唱词被他们一处理,马上就有了一种毛骨悚然或者焕然一新的感觉。”莫言被歌剧的魅力深深打动,“歌剧是电影、电视、话剧都无法代替的,它确实非常辉煌,是音乐、表演很多艺术形式的综合,所以才能在西方有这么久的历史和这么高的地位。比起影视来,舞台艺术最优越的一点的地方,就是可以不断修改。”自去年在山东省首演以来,一年多的时间里,《檀香刑》又经过了多次打磨调整,十几场演出下来,《檀香刑》越演越“精粹”。本轮登台国家大剧院前,全剧再次增加了几个新的唱段,补上了一些“缝隙”,“歌剧和话剧都是几年磨一剑的艺术,它们永远都在提高的过程中。”
歌剧《檀香刑》共四幕,以清末德国殖民侵略山东半岛引发人民抗击外敌暴行的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被施以“檀香刑”的过程中的种种纠葛。莫言与李云涛共同为本剧担任编剧,此外,李云涛还兼任作曲,执导本剧的则是著名导演陈蔚。
从一部40万字体量的作品中选取出适合歌剧表演的部分,莫言和李云涛做了不少“减法”。“很多观众都关心歌剧怎么施行‘檀香刑’这种刑罚,但这是舞台很难表现的,我们还是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李云涛说。亲历了歌剧的制作,莫言对彼此之间的合作很有感触,他坦言,作为编剧,他的工作相较其他人来说是格外轻松的:“写词是最简单的,但是写完之后,作曲家得谱曲、配器,乐团和演唱家还要排练,因为旋律毕竟还是要靠音乐来表现。”(本报记者 高倩)
莫言歌剧首唱国家大剧院,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琴书艺人串场以及简约但充满山东高密民间视觉的舞台,令这部歌剧紧紧扣住观众的心,一直到撼人心魄的大结局。歌剧《檀香刑》由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先生和山东艺术学院李云涛教授共同编剧,并由李云涛作曲,历史6年创作完成,是莫言第一部改编为歌剧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
莫言谈《檀香刑》歌剧改编:写两部戏曲 还多年愿望,小说《檀香刑》是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因为山东艺术学院院长、该剧作曲李云涛的执着,他发自内心的对小说的热爱,才使《檀香刑》得以排成歌剧。”在小说创作时,莫言想到了高密的茂腔,这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一个非常小的地方戏,“对我本人来讲是最早接触的音乐戏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