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多年过去了,麻风病人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之中?本报记者在河东区汤头镇寻到一个已存在半个世纪的“麻风村”,记录他们对命运仅剩的一点期望。
沿着滨河一路向东来到汤头镇,镇里有个叫东山东村的小村庄,村东500米外有个不易察觉的院落,临沂市皮防站门诊分部就在这里。门诊分部继续向东500米开外就到了麻风村。目前,仍有11名麻风病康复病人生活在那里。
问题是,他们要继续忍受麻风病带来的残疾,并一生都笼罩在麻风病的阴影之下。
他们是麻风病人。每年1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消除麻风危害,保护健康权益”。
村子里现在还有11个人,最迟进来的一位是在1988年。“从那以后,就没有新人进村了。”1974年就来到这里担任站长的赵春忠记得,“我来的时候,村子里有370多个人。后来有的离开了村,有的离开了人世。”1994年前后,最后一位病人经过治疗康复。这意味着,目前在村子里的人都不再是“危险”的。
真正意义的“麻风村”实际上是临沂市皮防站门诊分部的康复区,村中仅有2名村民的户口落在当地,其中1名已经过世。1955年,村子就成立了,村民就是皮防站分诊部的病人。
在河东区汤头镇东山东村东1公里处,有一个人迹罕至的村庄,这个村就是曾让人谈之色变、避之不及的“麻风村”。麻风村从成立到现在已整整56年了。56年寒来暑往,大夫换了好几茬,病人从最初的370多人减至现在的11人。
他们的躯体是残缺的,蜷缩在社会最荒无人烟的角落;他们身上永远烙着让常人悚然的溃烂皮肤。他们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眼中的“上帝弃儿”。
现实中的“麻风村”没有丝毫人们想象般阴森和灰暗,只是经历了50多年的风雨洗礼,处处显着破败。房前枯草有半人多高,房内已空空如也。
他们居住的村庄,是附近人们喜欢议论的“麻风村”,他们也自觉地躲开外界。就像福柯在他的《疯癫与文明》中写道:“这些地方已不再流行疾病,但却荒无人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