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燕升:”我看到的一些古诗或者是国画里的放牛娃,都是吹着笛子,唱着山歌。莫言老师的童年,可能没有那么诗情画意,但我想您是不是哼着茂腔在放牛、放羊?“
后来有人问莫言,实话实说,当时拍《红高粱》的时候,您会预测到后来那么火吗?他回答说,我没有想到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当时我心里边也有一些把握吧,因为我觉得张艺谋作为摄影拍了很多很好的片子,像《黄土地》《大阅兵》,他对于色彩、造型这方面的把握在当时那个年代,应该是非常超前的,可以说是令人振聋发聩的。所以我想他担任第一部导演的影片,应该有他的个性和特色,但我没想到后来有那么大的影响。
莫言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当年张艺谋拍《红高粱》的时候,那里已经没有茂密的红高粱了。当时世界各地的留留学生还有各种人都来到中国高密看红高粱,结果来了以后,看到的都是玉米,没有高粱了。红高粱在很久之前是有的,因为高密的地方土地和土壤等优势比较明显,就曾经种了很多红高粱,但是不知为何后来都改成了玉米,没人再吃高粱了。
白燕升问他:“特别的有趣是,电影里巩俐穿的那个红袄,还有骑的驴,都是莫言老师您老乡家的?”莫言:“有一些特别破的衣服,是从老乡家找的,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是1987年了,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了,在乡下也找不到那么破的衣服了,突击去找,从箱子底下找出来,然后再做旧,再加工,戳上一些窟窿,沾上一点土。”
高密没有红高粱了,他执意要来拍,怎么办?当时县政府的领导出面来协调,跟当地的农民签订合同,让农民这一年不要种别的庄稼,就为剧组专门种了两块高粱地,一块是在高密的南部,一块在我的故乡,大概合起来有60多亩。白燕升问他:“张艺谋当时很年轻,他为什么执意要到高密来拍?高密什么样的特质打动了他?”
他还说,我当时希望他能够把我小说里所描写的那种壮阔的红高粱的那种场面拍出来,但是在高密,我知道是没有了,所以我希望他能够到东北,那边土地更加辽阔,种高粱的也很多,张艺谋他们坚持要来高密拍,说到东北没有那种感觉了。
我想茂腔是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起来的,我们所有的道德教育、人生的价值观念、历史的知识,都是从茂腔戏里学到的。“莫言说道。这是我人生中印象很深刻的一段对话,是真正文化人和文化人之间的对话了,这里面流淌着中国文人对于中国的一切,地球的一切生灵的真诚炽热的关怀和好奇,这里面,蕴藏着的是最真挚的感情,和最浓烈最单纯的情怀。
莫 言:“我想他可能要寻找到一种故乡的亲切,如果这个故事挪到了东北去,就找不到那种感受了。这个故事在高密拍的话,事件本身就在这个小桥上发生的,我们现在在电影里看到这个小石桥,确实就是当年伏击打日本汽车的那个小桥,那个桥上现在还留有当年的弹孔。”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莫言的这一段话,他说:“我想一个人对故乡的情感,实际上很具体的,尤其一个作家,对故乡的情感更加具体,具体到你村后的一条小河,村前的一条小路,村头的一颗大树,甚至具体到你家房梁上的一窝燕子。我对故乡的感觉首先就是很辽阔的土地,然后在我梦幻当中出现的那种一眼望不到边的红色高粱地,另外还有跟高密茂腔相关的旋律,所以故乡有声音,有颜色的。”
莫言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小时候确实放过很长时间的牛,因为我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然后就回家劳动,年龄比较小,也参加不了太沉重的体力劳动,就让我放牛,经常会在一个人很寂寞的时候,哼两句茂腔的。在60年代那个时候,县茂腔剧团经常到乡下巡回演出,就在场院里搭一个土台子,老百姓都来了,那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在春节前后,农闲的时候,每个村里面都有自己的业余剧团,也会排演一些茂腔戏上演,几乎人人都会唱那么三句两句的。
白燕升继续问::您什么时候离开家乡的?“莫言:”我1976年入伍参军离开家乡,至今33年了。离开了高密,经常想起这个旋律,有时候在梦里面就听到茂腔了,会勾起很多的记忆。我想,一个人的故乡记忆实际上跟一个人的童年密切相关的,我的童年记忆,肯定是有茂腔在里面,茂腔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
|